2021-4-9 | 城市生態論文
1引言
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的問題。隨著社會經濟和環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對生態保護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為使城市自然、經濟、社會和諧共存、持續發展,我國政府提出了“生態城市”的發展模式。目前所倡導的建設“生態城市”,進一步促進了從高碳城市向低碳城市的轉變,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生態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研究計劃中首次提出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不少學者對生態城市的內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目前,國內外對生態城市的共識概念是:生態城市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指導城鄉發展而建立的空間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環境整潔優美,生活安全舒適,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人與自然互惠共生的復合生態系統[2]。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城市與傳統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大特點:包括和諧性,生態城市的和諧性重要的是反映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基礎上,具有合理的生態結構,城市體現出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和諧;可持續性,體現為自然、社會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高效性,生態城市能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的減少資源的消耗,使有限的物質和資源循環利用,降低能耗,最大限度獲得效益;整體性,不單獨的追求經濟效益或是環境的優良,注重整個生態系統的整體效益,謀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統一與同步發展。
2生態城市建設的現狀
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與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較快。在1984年,江西省宜春市就進行了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經過20多年的發展歷程,截至2011年2月有230個地級以上城市提出了以“生態城市”為建設目標,占全國比重的80.1%[3]。但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存在著很多問題,由于前期的發展經驗不足,意識落后和政策上支持不到位,過度強調發展經濟,導致城市的發展結構單一,生態基礎差,城市的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超出承載負荷,形成總體環境的低質性。這就為后續的生態建設帶來很大的不便。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
3生態城市的建設途徑
3.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
通過加大宣傳的力度和方式,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使人們知道自己在環境中的位置和環境責任,改變傳統的消費方式,倡導綠色低碳消費模式,推進全社會厲行節約,節能減排,提升居民參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自覺性。逐步引導到居民日常的生活方式,增強自我調節能力,從而保障城市生態系統的運行[4]。
3.2發展生態經濟,調整產業結構
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同時也帶來的嚴重的環境問題。以前粗放的傳統經濟模式,造成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能源消耗高,形成生產系統的弱勢性和低效性。因此建設生態城市必須注重循環經濟和低碳發展理念,調整城市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從根本上改變城市舊有的粗放發展模式。
3.3發展生態技術,增強產業持續發展能力
生態城市建設中要始終注重科技創新,以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海洋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新的生態技術革命正在興起和發展,對資源和能源進行可再生利用,投入少量的能量,產生較低的污染或無污染,要與高新技術企業、高等院校研究所建立好良好的合作機制,共同研發生態技術對廢棄物集中回收處理和資源化再利用再循環技術攻關。此外還要吸收、合作、直接引進國外先進環保技術,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之路,給生態城市建設以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4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科學的規劃要考慮經濟、社會、環境的各個方面,要把生態建設、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綜合考慮。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根據發展需要和資源條件。完善規劃,確保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避免無序發展,資源浪費,污染惡化。合理布置居住區、商業區和工業區的位置,以人為本,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和城鄉環境治理,建設現代化生態城市[5]。
3.5環境污染綜合整治
環境質量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和條件。實施區域內污染源的綜合整治,對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企業要責令限期整改或關停,加大處罰力度。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準入門檻。要求企業采用能耗低、污染少的清潔生產工藝,保證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建設清潔舒適、環境優美的生態城市。
3.6重視城市間、區域間的合作
加強城市間、區域間的合作和交流,努力促進實現技術與資源共享的跨區域流動、優化重組和互惠共生。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應承擔相應的生態義務和責任,實現整體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協調發展。
4結語
生態城市是依據生態學原理提出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城市,必須以科學、發展和變化的觀點,來探索生態城市建設問題,不斷探索、研究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努力推動城市穩步、合理的朝著低碳、生態、綠色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