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我們全體師生赴常熟社會實踐時,特邀“白茆山歌館”的著名歌手及白茆山歌傳人沈建華、王淑英、呂杏英等作現場演唱和學術交流,全體師生為熱情、悠揚的白茆山歌歌聲所吸引,為白茆山歌所蘊藏的藝術魅力而感嘆,為當地政府與文化界對白茆山歌的重視所折服。白茆山歌歷史悠久,流傳于江蘇省常熟市、是以白茆鎮為流傳中心的一種民歌。白茆鎮是全國著名的山歌之鄉,1995年,該鄉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白茆山歌藝術館”;2000年5月,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它屬于吳中文化區的吳歌支脈。吳歌,又稱吳聲歌曲。是指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以及包括上海在內的整個長江三角洲用吳語演唱的山歌、小調、號子、等民歌。由于此地區河港交叉,湖泊成群,是我國著名水鄉。白茆鎮有水,就有稻田,人們在田間地頭、勞作時唱的歌稱為田山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著豐富民族民間歌曲,其曲調唱法豐富多彩,各具特色,這些地域色彩鮮明、民族特色濃郁、唱法多樣自然純樸的“原生態民歌”,不斷地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藝術震撼和審美享受。隨著我國文化藝術多元化態勢的深入,人們在欣賞眾多歌唱藝術的同時,審美趨向反樸歸真,喜歡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歌曲(原生態唱法)。并對其產生出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近幾屆央視青歌賽對原生態唱法的推出,原生態唱法借助于電視媒體、較為充分地展現了自身的魅力。特別是一些組合形式加入了和聲,有些還把當地幾種民歌組合在一起,使原生態唱法賦予了新時代特征,對民族、民間音樂賦予了新的詮釋和活力。
一、白茆山歌類別與演唱形式
1.白茆山歌類別
“山歌”是民歌的一個類別。泛指勞動人民在山野、田間、牧場即興抒發思想感情的歌唱①。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白茆山歌集》中,以記錄歌詞為主,從文學角度把白茆山歌分為十一大類,即:引歌、盤歌、勞動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傳說故事歌、兒歌、時政歌、“小調”歌、新民歌。附錄中選錄有代表性曲譜53首。
2.白茆山歌演唱形式
白茆山歌有自身獨特的演唱形式,概括起來有:獨唱、對唱、合唱。除此之外,演唱形式也在這三種基本形式上進行了很多變形、加花,如集體對唱,一唱眾和,幫腔,輪唱,坐唱,站唱,邊活動邊唱,伴隨舞蹈游戲唱,鑼鼓樂器伴奏唱,無伴奏獨唱等。如今當地的演唱形式也具有時代氣息,十分多樣,既有一人、數人清唱的“徒歌”,也有用絲竹樂伴奏的“相和歌”,甚至還有用伴奏光盤,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山歌”印下了時代的烙印②。從歷史發展的脈絡分析,早期的白茆山歌較為集中的是在田間蒔秧割稻時的自發的口頭演唱形式,尤其是在繁忙季節,站在稻田里辛勤勞作的農民,喜歡唱唱山歌,隨著歌聲的節奏調節身心疲憊心情。此時的綠秧田里,歌聲此起彼伏,有獨唱,有一唱眾和,有盤歌(問答歌)。在白茆鄉,還逐漸形成了特殊的山歌節(山歌會)。在每年農閑時節,周邊鄉民匯聚到白茆塘兩邊,舉行大規模的對歌活動。每到對歌時節,來聽山歌的船只里一層、外一層,人頭攢動,歌手們面對寬闊的河面,各個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喊出的歌聲掠過清澈河面,穿透力極強,很是動聽;有些逞強好勝的青年,隔著一條大河還會用歌相壓、相罵,兩邊歌臺各有三四位山歌高手輪流上場,歌手旁邊坐著有專長的老歌手,隨時準備給登場歌手提詞、編詞、獻計。有時白天對不完,晚上更是明燈數盞繼續對,通常要對到深夜才肯罷休。
二、白茆山歌風格特征
白茆山歌風格特征:即旋律特征、歌詞與語言特征。常熟白茆吳語地區地處江南水鄉,這里的人民聰穎、勤勞、樂觀、熱愛生活,水是白茆山歌形成的重要生態環境。在稻田和水上的特殊勞動環境下,白茆山歌有其獨特風格,在自然的環境生態下度過了數千年,形成了其純樸、古拙,嘹亮、動聽的音樂風格。有許多歌曲帶有強烈的地方標志性特點,如語言用當地吳語方言,生動傳情,講究韻律,常用襯詞、比興等傳統詩歌手法。這些山歌長期流傳于鄉間田野,主要以口頭形式傳唱。并在傳唱和流傳過程中歷經改造、提煉、加工,最后日臻完美。白茆山歌以原始、原創性為主、衍生性為輔,其古樸的藝術風格呈現出多樣性、鄉土性較強的鮮活藝術形象。反映了常熟白茆人民創造的原始原味的民族音樂特征③。
《中國•白茆山歌集》記錄大部分以歌詞為主,這在其它地區民歌集中也時常見到,大部分記錄是歌詞,因傳承方式大部分是口頭傳授,傳唱主要記下幾個主要曲調,曲譜在幾個主要曲調上加以變化。在其中53首曲譜的調,都不是固定標準的,歌手歌曲演唱中的調,是演唱者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和處理來選擇。每個演唱者根據個人閱歷的不同,唱法的不同,處理的不同,甚至于風格的不同,凸顯出較強的流變性(即興性和隨意性)。這類似于我國戲曲中的曲牌。創作者根據歌詞情緒選擇曲牌,可見在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有著相似之處。
從白茆山歌53首曲譜中,我們可看到幾個主要曲調,其中大部分為“四句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把芝麻撒天下》《捉草歌》,其次是小調如《孟江女調》等。山歌曲調以“四句頭”為主,五聲宮調式,調式有一個重要的共同特征,曲調悠長、節拍節奏較自由,多有四度內的跳進。樂曲起、承、轉、合的第一句中,會出現全曲的最高音,給人以震撼,和具有吸引力,第三句轉中出現一個七度大跳,使其有轉的涵義。《捉草歌》的特點代表了“白茆山歌”“四句頭”的大部分共性,是基本音調,其它“四句頭”曲調是在此基礎上,加以襯詞、潤腔或延伸,使其有所變化。白茆山歌另一種曲調為小調,以《孟江女調》調多些,五聲徵調式,曲調是較規整的起、承、轉、合的四句體。
三、白茆山歌演唱特點與演唱技巧
傳統民間唱法(原生態唱法)是在民間生活和勞動中形成,在自然中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是生理的本能,用氣息振動聲帶。如今歌者的演唱在不失傳統唱法基礎上,用入了適當方法,唱起來舒服,聽起來悅耳。但因各民族語言生活環境的不同,發聲特色有所不同。各民族音樂體系的不同,唱的環境不同,唱法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