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管理相關
1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許多新技術應用到鐵路運輸當中,并取得明顯效果。目前,我國單線鐵路貨物列車新型列車尾部測控設備的應用就是一例。
目前國內外列尾裝置使用狀況國外發達國家均以無線電測控設備取代守車,以美國為例,美國的列尾裝置采用專門通信信道,由尾部發送單元間斷發送列車尾部制動風管壓力和運行情況,機車電臺接收后向司機顯示。該裝置采用多系統單信道傳輸數字信息編碼和控制方式,應用微機控制,其可靠性已達90寫以上。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許多新技術應用到鐵路運輸當中,并取得明顯效果。目前,我國單線鐵路貨物列車新型列車尾部測控設備的應用就是一例。
目前國內外列尾裝置使用狀況國外發達國家均以無線電測控設備取代守車,以美國為例,美國的列尾裝置采用專門通信信道,由尾部發送單元間斷發送列車尾部制動風管壓力和運行情況,機車電臺接收后向司機顯示。該裝置采用多系統單信道傳輸數字信息編碼和控制方式,應用微機控制,其可靠性已達90寫以上。
經十多年的努力,我國鐵路科技人員研制出適應我國鐵路的列尾裝置,裝置也采用微機控制、單信道傳輸數字信息編碼和控制方式,傳輸不同的風管壓力數值。鐵道部分別于1996年對中鐵列尾、1997年對成都列尾、1999年對西鐵感應列尾進行鑒定,并且投人使用。從而使我國單線鐵路基本上取消了守車。
2目前管理模式
根據新《技規》180條的規定,列尾裝置屬車務部門的固定資產。它的管理使用和維修均由車務部門負責。機車上的司機控制盒歸鐵通公司負責,機務部門使用。
這種管理模式,主要是從人員安排角度來考慮的。原來擔當乘務工作的列車段或車務段人員,在取消守車后,面臨下崗、分流問題。因此,列尾裝置管理使用和維修工作由運轉車長來擔當,解決了原來一線職工的就業問題,有利于大局的穩定。這種模式存在以下優點:①由車務部門管理可以借鑒以前的動態管理經驗;②列尾裝置故障率較低,因此維修工作量較少;③列尾裝置的運用區段是按照原運轉車長的值乘區段劃分的,運轉車長對區段內沿線情況較為熟悉,有利于開展工作。
但是,上述管理模式忽視了對設備專業化管理的規定。車務單位是設備使用單位,對設備的管理、維修能力較弱。運轉車長是熟練工種,而非技術工種,,難以勝任維修工作,不利于設備的保養和專業化管理。
成立客運公司以來,有的分局將列尾運用劃歸車輛部門管理。主要理由是:
(1)貨物列車在技術作業站進行相應的技術作業時,由車輛部門進行安裝、拆卸列尾裝置,不需要專門的安裝、拆除人員;
(2)在可能的情況下還可象守車一樣實現全路或一條線通用。
經過調查分析,由于車輛部門是機械設備管理單位,這樣的劃分就將一個設備運用管理工作交給了一個設備管理單位,失去了由車務部門管理的優點,不能很好的管理設備的運用,而且同樣存在著業務不同帶來的維修管理問題。由于車輛部門的管理觀念與運營部門不同,以車輛部門管理機械設備的方式來管理列尾裝置,有以下幾點不利因素:
(1)車輛部門一般只在技術站設有列檢所,可承擔技術站的列尾裝置安裝、拆除工作。但是,當列車在區段內中間站停留、進行摘掛作業或更換本務機車時的拆裝工作,只能由機車乘務員或中間站車站人員來完成。
(2)車輛部門人員對機械設備作業性能比較熟悉,而列尾裝置尾部主機內電臺、風壓控制系統的傳感設備、微機控制板和機車上的無線電語音控制擴放部分,還需電務部門負責。這就形成了同一件行車設備多部門參與管理、維修的局面,勢必影響設備的正常使用。
(3)列尾裝置與機車上的無線電臺配套使用,各條線路的無線列調的制式不同,因此全路列尾裝置不可能采用統一制式,這就確定了列尾裝置不可能在全路所有無守列車區段的線路上通用。
(4)在本分局管內,車輛部門為本分局機車牽引的列車摘掛列車尾部主機,當機車牽引跨局的貨物列車到達外局或外分局機車折返站時,列車尾部主機必然由外局或外分局的列檢人員摘掛、充電等,這樣對設備維修、保養非常不利,出了問題還會造成相鄰局或分局之間的矛盾。
3新模式的探索
隨著鐵路改革的發展需要,有必要在將來的路網公司中成立列尾裝置管理部門。為了加強其管理,可以成立局、分局、站段列尾管理維修中心的三級管理系統,配合微機聯網進行動態宏觀管理;為了使列尾設備充分發揮功效,避免使用中難以定責的問題,將機車控制盒的維修劃歸列尾管理部門,實現“機頭、車尾”統一管理;由分局組織抽調專業技術人員按設備成立列尾管理維修中心,負責管理、維修、測試列尾設備,在列尾使用區段的兩頭列尾連掛站成立專業化的維修工區,選派專業化人員,配合現場進行正常設備的保養與使用維護,這樣即可解決車務部門管理存在的難題。
4幾點建議
(1)要盡快制定全路或全局統一的管理規程,將列尾裝置的管、用、修納人法規化、標準化,盡快結束“摸著石頭過河”的上下管理脫節的現象。
(2)由上級部門對各類設備的修程作出統一規定,真正達到日常維修規范化。
(3)加大科技投人,盡快完善列尾微機網絡化管理,逐步實現設備運用宏觀上的遠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