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保護論文
1林區基本情況
1.1地理位置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地跨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9個旗市。南北長約696km,東西寬約384km,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6′30″~125°24′00″,北緯47°03′40″~53°20′00″。
1.2地形地貌
大興安嶺山脈縱貫全林區,呈東北———西南走向,東陡西緩,為山地丘陵地形。中低山占96.2%,丘陵占3.5%。林區海拔高度在400~1500m之間。15°以下坡地約占80%。
1.3氣候特征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多雨。年平均氣溫-3.5℃,無霜期76~120d,年降水量300~450mm。
1.4主要水系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內有大小河流7146條,其中一級支流100條,二級支流884條,河流總長9443km。水資源總量161億m3。以大興安嶺山脈為界,形成額爾古納河、嫩江兩大水系。
1.5林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截至2008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累計造林120多萬hm2,森林覆蓋率由開發初期的56.49%提高到77.17%,累計為國家提供1.7億m3木材和大量林副產品,直接上繳利稅費160多億元,為支援國民經濟建設、維護生態安全和推進邊疆民族地區繁榮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目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下轄17個森工局、2個營林局和1個北部原始林區管護局。
2007年以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森工集團)抓住關鍵、切中肯紊,從體制機制改革入手,相繼完成了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輔業改制、理順林區社會保障體系、機構改革和勞動用工制度改革等綜合配套改革。通過改革,138個事業單位(機構)、13088名在職職工、9635名退休職工、1014名遺屬,5.3億元資產剝離,全部移交給屬地政府;200戶輔業完成改制,變為“四自一獨”的法人實體;近3.08萬名大集體職工的社會保險納入屬地統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長期束縛林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得到有效解決,為進一步推動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促進邊疆穩定和民族地區社會繁榮,實現科學發展,創造了基礎條件。
2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利用的必要性
2.1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利用是建立林區生態安全體系的需要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主題,是維系一個國家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嫩江平原和呼倫貝爾草原的綠色屏障,是我國國土生態安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維護三江平原生態安全、維護東北內蒙古地區生態平衡的重要使命。生態功能價值巨大,在國家森林生態體系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地處祖國北疆,是典型的寒溫帶森林生態系統,也是我國覆蓋面積較大、結構較為復雜、生物多樣性較豐富、功能較強大的自然生態系統,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和林區生態安全中處于其他任何生態系統都無可替代的主體地位。實施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經營戰略,建設以森林植被為主體、喬灌木相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是國家可持續發展賦予林業的重大歷史使命,也是建設林區生態安全體系的需要。
2.2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利用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自開發建設以來,一直是國家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一定貢獻。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經濟依然主要依賴于消耗森林資源,可采資源枯竭、技術裝備能力落后等因素影響,林區面臨著諸多具體困難,傳統的林業經濟進退維谷,舉步維艱。企業要生存,既要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產業和產品的優化升級,減少資源消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又要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替代產業,使接續產業盡快成為林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了物質條件。只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通過推進生態保護和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統籌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依托林區綜合資源優勢,實現林區經濟新的跨越。
2.3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利用是建立林區后備森林資源基地的需要
天保工程實施后,雖然林區森林資源總量實現了雙增長,但目前林區可采資源森林結構和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林區可采資源面積和蓄積分別由開發初期的350.8萬hm2和4億m3下降到206萬hm2和2.2億m3,二是可采資源林分質量和林地生產力下降,單位面積蓄積量由94.5m3/hm2下降到79.5m3/hm2,單位面積出材量由42m3/hm2下降到22.5m3/hm2。因此,為適應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建立木材資源后備基地的需要,充分利用林區的森林資源、地理位置、氣候等優勢,加大對該地區森林資源培育力度,建立森林資源后備基地,改善林分結構,引導森林向立體結構方向演替,提高林地生產力和后備森林資源數量和質量,實現林區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利用。
3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利用規劃
保持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根本保障。因此,生態保護規劃是制定其它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前提和基礎。為最終實現林區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需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工作,加大投入力度,科學規劃,形成點線結合,全面覆蓋的網絡架構,促使林區的生態保護工作不斷走向規模化、網絡化、信息化和現代化。做好森林資源管理體系、森林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木材檢查及森林管護站點建設、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等規劃項目。充分利用木質林產品、非木質林產品。加強林區森林培育、森林采伐、森林保護、森林旅游以及資源開發利用等各項生產和生活的必備的、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森林認證工作,提高森林經營水平,提高森林經營者經濟效益,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依托資源優勢及地域優勢,在生態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度地開發和利用林下資源和森林景觀資源,推進產業布局從林木資源主導向綜合資源開發轉變。著力構建林木資源培育、經濟林培育、森林旅游、林下資源綜合利用、林產工業、礦業開發等六大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