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金融研究雜志介紹
吉林金融研究雜志社簡介
《吉林金融研究》(月刊)創刊于1980年,由吉林省金融學會主辦。
《吉林金融研究》本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吉林金融研究雜志欄目設置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論新時期農村信用社發展的“八大關系”唐忠民;
基于偏離度視角的存款非理性定價問題研究許艷霞;
優先股對發行主體資本結構的影響分析——基于優先股權益性證券或債務性證券屬性的視角制度背景賴衍禹;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服務貿易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中國人民銀行遼源市中心支行課題組;于勇;呂白;
我國金融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探討石磊;
互聯網保險業務發展及其監管國際經驗研究孟夏;王春萍;
高額外匯儲備對貨幣政策運行的影響魏妙麗;
韓國存款保險金支付程序及對我國的借鑒陳曉紅;
本外幣跨境資金一體化管理的思考鄧翊平;
吉林省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創新研究牟曉偉;盛志君;吳尚燃;
吉林省城鎮化融資機制的調查與思考畢鳴春;
摘要:文章分析了互聯網金融的特點以及中國郵政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借鑒國內外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成功經驗,結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探討了中國郵政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金融研究生論文,互聯網金融,信息資源
近年來,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和眾籌等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傳統銀行、保險等金融企業也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技術等支持下快速推進互聯網金融業務,特別是互聯網新型理財模式迅速發展,對傳統金融產品產生巨大影響。余額寶、京東金融等新型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對傳統金融體系構成挑戰。郵政金融領域收入占郵政集團總收入的80%以上,面對互聯網金融變革和對傳統金融業務產生的影響,中國郵政要積極謀劃,深入研究,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快金融業務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