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前身為《地下空間》雜志,2004年7月接科技部(國科財函[2004]12號)的通知,《地下空間》雜志獲準更名為《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5年正式以新刊名開始發刊,刊期由季刊改為雙月刊。
《地下空間》于1981年重慶建筑工程學院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下空間研究中心進行國際合作時創刊。1986年由建設部轉報,經國家科委批準為公開發行的期刊。1988年起被選入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中心的科技論文核心統計源刊,并作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核心期刊數據庫》、《臺灣華藝中文電子期刊數據庫》的來源期刊,論文的平均被引率居全國土木類期刊的前列,2009年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6年以來,榮獲四川省優秀期刊三等獎,重慶市優秀期刊三等獎和二等獎,中國建筑類科技期刊一等獎,并入選重慶市一級期刊等。旨在通過對國內、外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新成果的交流,并兼論與之相關的地下工程與基礎工程的科技問題,以促進我國地下空間的合理開發利用,實現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本刊具有內容廣泛、深入淺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為從事規劃、土建、人防、地鐵、隧道及巖土工程研究等有關專業人員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重要說明:本站非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雜志社官方網站,雜志之家僅負責學術雜志的在線訂閱,直投稿件請聯系雜志社,地址:重慶市沙坪壩重慶大學B區研究樓3樓,郵編:400045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雜志欄目設置
施工技術、建筑設計、工程實例、建筑材料、建筑機械、工業建筑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雜志榮譽
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雜志社介紹
1.《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注明。
2.《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采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于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系確認。
期刊收錄論文目錄:
壓實系數對粗粒土剪切特性的影響楊忠平;李萬坤;胡元鑫;李鵬 (348)
基于波場等效的節理面剛度參數取值研究陳凱華;石崇;王芳;李德杰;韓珂 (357)
基于粒子群算法優化支持向量機的巖爆預測研究汪華斌;盧自立;邱杰漢;劉文浩;張玲 (364)
新型便捷式孔內載荷板試驗方法研究于基寧 (370)
深部煤層力學參數反演和氣體鉆井井壁穩定性楊旭;石祥超;孟英峰;李皋 (374)
煤礦層狀巖體壓力拱演化規律的相似模擬杜曉麗;馬芹永;宋宏偉;魏京勝 (381)
Hoek-Brown準則在初始地應力場評估中的應用研究歐哲;李戰軍;楊家富;王鐵;鄒明
SCI期刊推薦 >
論文指導 >
職稱論文常見問題 >